中式传承品悟求索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174版 正文
·中式传承品悟求索
2016年10月01日 刊号CN21-0001
       
B174 正文 2016.10.01 星期六

中式传承品悟求索
    无论史书记载了怎样的沧桑,世间经历了多少次轮回,竹的形象及寓意在国人心中一直留有深刻的烙印始终不曾褪去。因此,当深圳宜雅·泰和园的竹节椅安静地站在红博馆二楼偌大的展厅里时,鱼贯而入的参观者无不被它脱俗的气质迷醉,也几乎都停下脚步,在它面前流连驻足,似乎心底有一种情愫被唤醒,于凝神睇望之间,思绪散漫溢出去很远。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心理体验和身体体验。这对竹节椅,似乎能把人们的某种情绪调动起来,唤醒心底那种似有若无的影像。一切都似曾相识,却又分明没有在自己的生活里出现过。心理学上有个名词称其为先视感,弗洛伊德把这叫潜意识。不管叫什么,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文化情结呢?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民族文化的符号,才会无比清晰地出现在人们心里。或许,这就是宜雅·泰和园邵湘文先生刻意为之的设计元素吧。
    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都以品格高尚著称,邵湘文先生为何独选竹为主要设计元素?
    古人尚竹,吃、用、居、赏莫不以竹为体,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
174
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除此外,竹更成为文化的载体,古代曾以竹简为书,日后的纸张更多以竹为原料。而将竹赋予人的精神、道德、情操,则可以追寻到更早,《诗经卫风·淇奥》有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礼记·祀器》中云: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由此可见,古人为竹与松柏赋予了高尚的人文精神。而历代文人更是将竹当成君子的象征。有汉以来,至魏晋唐宋,竹其节、其形、其姿均为咏志之托物,诗词歌赋,唱其美者恒多。竹,当之无愧地成为物中君子。《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竹:“竹、冬生草象形,下垂菩箬也。”竹字是由两个象形的“个”字组成,象征团结。其谐音为“祝”,有“祝(竹)君、祝(竹)福”的含义。而竹子的神态更为人们所称道,大多数文人都把竹描述成神姿仙态、潇洒自然之状,认为其既有素雅宁静之美,又有虚而有节、不争艳丽、不媚不谄之风骨。古人有“君子比德于竹”的名言,这与传统审美趣味及人们标榜的操守互为一体,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社会伦理范
外国友人切身感受竹节椅带来的文化体验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