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图片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55版 马艺
·正文
·图片
2014年02月01日 刊号CN21-0001
       
B055 马艺 2014.02.01 星期六

正文
(接上页)作品中一幅难得的精品。此图为绢本画,据唐太宗李世明著名的昭陵六骏浮雕石刻为本。唐太宗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在战争时期为唐太宗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纪念这六匹战功赫赫的战马,李世民令阎立德和阎立本两位艺术家兄弟,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陪伴他永生。赵霖的《六骏图》既忠实石刻生动英武风貌,将几匹战马的飒爽英姿描摹的惟妙惟肖,又发挥他绘画的特长,六马皆肌肉圆肥劲健,鬃毛散披飞扬,嘴鼻刻画细致,形象栩栩如生。其中三匹马身中箭伤,犹如刚下战场一般。第一段附画丘行恭像,人马画法,浑厚古朴,有金石韵味。画卷每段有金代书画家赵秉文书赞,后有赵氏一跋。 
    近代画家中,如果提及画马者,徐悲鸿是首屈一指的大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从小崭露绘画天赋的徐悲鸿经过童年父亲的悉心教导,对绘画有了初步的启蒙和认识,之后赴法国留学,游历欧洲各国。中国水墨画的功底加上西欧化的创作特色被徐悲鸿融合得浑然一体,创造出了独特的个人绘画风格,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徐悲鸿画笔下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展现了骏马奔腾豪迈的激情,是徐悲鸿在国难当头的中国抒发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的产物。徐悲鸿在构图时充分运用了西方油画的层次感和进深感,画面中的马基本都呈迎面奔跑状态,且前大后小,有强烈的透视效果,马身各部位线条圆润,动感强烈,笔法刚劲有力,直透纸背,呈现出运动中的视觉冲击,给人带来中国水墨画史上少有的动态刺激,这是徐悲鸿骏马的成功之处。
    在中国艺术史中,马的身影如同一个伟岸的战士、一袭风流倜傥的白衣,无论是古人笔下温柔敦厚的马,还是徐悲鸿墨中奔腾旷野的马,都来源于中国丰富的马文化及其精神内涵,是在中国历史的土壤中孕育的果实,充分展示了中国人进取积极的心态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