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漆者,金箔摩残后颇带古趣,‘成黑斑以为雅赏也’(《髹饰录》同上条语)。清代时,紫红色金脚漆的使用逐渐增多,至清代后期时,金脚漆已大都为紫红色及黑色两种了。”
再者,古代的描金家具在画好纹饰以后,一般都要笼罩透明的油或漆加以保护,这层油漆会随着时间久远而老化变得浑浊。法国那件大龙柜后背的金色显得鲜亮,缺乏历史沧桑感,大面积后贴金的迹象十分明显,其年款断代权威性已经失去了。古代文物的款识,特别是宫廷器物的款识,是最重要、最敏感的历史信息。大柜的后背上方既远离潮湿的墙角侵蚀,平时人手也很少抚摩到那里,应该是纹饰保存最完好的部位,笔者实在想不出法国大龙柜的年款为何也要重新描一遍的理由。
关于此柜的制作年代,笔者认为大约在清代前期的康熙中期(17世纪末)。因为与清代早期(顺治至康熙初年)流行的描金缠枝莲龙纹大漆家具相比,它的龙纹年代特征显得偏晚一些,而与明朝万历年间官器上的龙纹风格则相去更远了。晚明官器龙纹的主要特征是:龙发在脑后上扬,立眉圆眼,双须粗短,如意形鼻头肥大,脚爪大而有力,呈风车状,也称“轮爪”。(图10)所示是一件清代早期的朝服箱,箱内盖顶的穿带上有“杭州”字样,制作工艺为木胎蒙薄牛皮,通体髹朱红大漆,五面有描金罩漆的纹饰,除了后背为花卉纹以外,其他几面均为缠枝莲龙纹。该箱为杭州地方制作的贡器,从流传较广的范围和存世数量分析,当年可能是清朝皇帝在册封皇室贵族时的特赐,专为贮藏诏书宝册和朝会礼服之用。箱子上的龙纹(图11)除了龙发分为数绺脑后散开,与明代的龙发脑后上扬有所不同之外,其他风格与晚明的龙纹比较接近。而此件大柜上的龙纹垂眉虾目,双须细长,鼻子短平因此下颌显得长出,与官窑瓷器(图09)等康熙朝的龙纹器物标本进行参照对比,其康熙朝制作的风格特征十分明显。
清代早期,宫廷、皇室贵族以及高官阶层的家具大多为漆饰家具,而缠枝莲龙纹也是沿袭明代宫廷描金漆饰家具常用的一种装饰手法,等级甚高。清朝康熙中期以后,随着海南岛的平定和海禁、迁界的解除,适合雕刻的高档硬木开始大批进入内地,硬木家具逐渐成为上层社会家具的主流,其艺术风格也对漆饰家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缠枝莲龙纹用于硬木雕刻比较吃力,不如云龙纹易于运刀操作,因此,这种纹饰手法逐渐在宫廷家具的制作中退出流行。
揣摩其身世
至于北京这件黑漆描金大龙柜的身世来历,目前还没有看到相关的史料记载。笔者只能作以下推测:在康熙年间,这种描金大龙柜是双双成对地陈设于紫禁城的某座主殿之内的两侧,目前已知制作有两对,法国大龙柜与北京大龙柜各为其中一对的右柜(后背图案为左)。综合其纹饰等级、体量规格、数量规模以及制作年代等因素分析,原来极有可能是康熙中期为火灾后重建的金銮殿——太和殿所打造的陈设家具,属于清代前期的宫廷重器,弥足珍贵。
到了乾隆年间,由于清高宗对紫檀木的嗜好,这批描金龙纹大柜被紫檀雕龙大柜替换下来,抹去龙爪的一指,降格赏赐给了贵族王爷使用。20世纪初年,由于庚子之变和辛亥革命的发生,清室败落,这批描金龙纹大柜散落民间。其中之一为某古玩商所获,聘请艺人高手对其进行全面的修整复绘,并且伪造了“大明万历年制”的款识,以当时的善价卖给了法国人,飘洋过海到了外国。而留在国内的这一件却依然保持了原始的状态,为明清家具的断代研究提供了开门的标本资料,非常难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黑漆描金大龙柜是一件清代前期的宫廷重器,它的原始保存状态,对于我们了解清代上层社会的政治、生活以及明清家具的断代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应该好好地加以珍惜和保护。感谢历史老人幸存下了这件原始状态的黑漆描金大龙柜,为今人提供了难得宝贵的真实信息。目前,笔者应邀为它补配了一对顶柜(图12),以壮观瞻和利于世人进行参照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