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万木之首——金丝楠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46版 文化
·图片
·万木之首——金丝楠
2015年03月06日 刊号CN21-0001
       
B046 文化 2015.03.06 星期五

万木之首——金丝楠
营造宫殿的较多,因而生长在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大山中的金丝楠,有幸没有被大量采伐,这就给它们创造了有利的生长条件,使它有机会长成建筑所需的用材,当明朝需要大量使用这种楠木时,则有木可伐。所以,明朝初期,大径级、高长度、木质优良的金丝楠成为皇家殿宇的主要选材。另外,明朝的赋税制度也是金丝楠成为皇家宫殿主要用材的原因之一。明朝永乐之初,朱棣皇帝决定迁都北京。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的筹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宫殿营建材料的准备。由于当时赋税制度是实物进贡制,也就是用实物抵押银两,因此全国各地的好东西都要送到北京。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我国川广云贵等地大山里就生长着皇家急需的金丝楠,所以在筹建北京皇宫用料时,相关地方官员就把大量的直径大、长度长、材质优的金丝楠作为进贡首选材料,专供皇室建造宫殿之用。如今,我们见到明清两代所建的宫殿、陵寝中,楠木构件仍大量存在,成为我们现在认识和研究金丝楠的重要实物,这也是古代建筑断代方面的佐证之一。清代,为了体现皇权尊贵,把金丝楠用在宫殿内檐装修中。清代早期内檐装修,金丝楠的使用大多还是独木,而到了中晚期,由于财力限制,则把金丝楠破成薄板,采取包镶的方法进行内檐装修。外表看上去还是金丝楠,其实里面是松木类的木枋。多少有点打肿脸充胖子的味道了。这主要是因为金丝楠生长周期长,要想长成建造宫殿所需的长度,径级,至少需要三五百年,而明代建造宫殿,过量采伐高大的楠木,所以到了清代,可用于营建宫殿的这种楠木已非常少。还有,清代的赋税制度是进贡银两,皇室用税收(银两)换需要的实物。在清内务府还设有营造工程的专门机构——造办处,在造办处里有“样房”(专门做出有比例的模型报皇上批准之用),“算房”(按市价计算工、料的造价合多少银子),经过设计、预算才能通过造办处进行工程材料采购,银两毕竟有限,清朝要花那么多银两去川广云贵等地购买名贵的金丝楠就得算计算计了。现在故宫中50%以上的楠木殿座在修缮中都做了地仗(用砖面灰、血料以及麻、布等材料包裹在木构件表层,再涂刷油漆,起到保护木构件作用)等维护架构,肉眼能见的金丝楠比较少了。金丝楠集诸多优点于一身,使皇家对它情有独钟,金丝楠也好,皇家也罢,在这万丈荣光的背后,付出巨大艰辛,作出重大牺牲的永远是劳动人民。所以,当金丝楠不再被垄断,可以走进千家万户时,寻常百姓对它更是倍加宠爱。值得一说的是,金丝楠不是万能的,不能因为大众喜爱,就处处发挥其木材的功能,希望金丝楠爱好者、消费者、收藏者等都能客观地看待它的历史价值、珍稀它的优良特性,找到它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