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119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B119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冒拉”,说白了就是不用画线直接锯。具体方法是先按照面板底槽的宽度和对应的位置将山板打出槽,然后比照槽宽刨出一相近厚度的木条,木条的宽度应在两个槽深左右。
    时间到了清朝末期,老鲁班馆的匠师迫于生计,干起了老家具修复的活计。他们在修复箱类家具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箱板缺失的情况,大多还都是两侧山板(抽屉尤甚)。而在补配山板的时候,原先的“母套公”就不适用了,只能用前后面板的“公”去套两侧山板的“母”。可是这种套法在画线的时候非常麻烦,母榫燕尾的位置很难确定准,如果确定不准将会造成榫卯整体的松动,从而影响修复质量。并且这种做法非常费时,一般来说做一块山板得用时大半天。针对这样的情况,老鲁班馆的匠师发挥了聪明才智,创出了另外一种特殊的工艺——冒拉。说起来这也是当年老鲁班馆传下来的绝活。
    “冒拉”,说白了就是不用画线直接锯。具体方法是先按照面板底槽的宽度和对应的位置将山板打出槽,然后比照槽宽刨出一相近厚度的木条,木条的宽度应在两个槽深左右。置木条入槽,面板和山板相对贴紧。山板要探出头,探出的长度应正好是确定的母榫的长度。用二锯比照公榫燕尾大、小头的位置和宽度拉出山板母榫,母榫燕尾应外大里小,然后用挖锯挖去中间多余部分,母榫就做成了。照此种方法将两侧山板所有母榫全部拉出,箱板就可以组装了。这就是“冒拉”。实践证明,“冒拉”出的榫卯可以在不画线的情况下比画线做出的“公套母”更严密、更结实,并且还省时省力,制作完成的时间能比常规的“公套母”节省1/3左右。
    “冒拉”是老鲁班馆的绝技。它是老师傅们依据多年的经验在“母套公”的基础上独创的产物。它体现了老一辈手艺人无尽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时至今日,还有许多木匠并不知道“冒拉”,正逢其时可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了。在硬木家具行业里,还有很多类似于“冒拉”这样的老工艺等着我们去挖掘。传承老手艺、弘扬老工艺,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传统家具尤其硬木家具的手艺,全靠师徒传承,这些宝贵的智慧和经验迫切地需要收集、整理
王岳
1982年出生,北京市民间工艺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自幼喜爱古家具,19岁开始随父学习硬木家具修复技术,同时先后攻读了与古家具极为接近的中国古建筑艺术专业,以及艺术设计专业。以古旧家具修复技艺结合所学古建知识,用榫卯连接方式自制微缩古建筑模型。2015年被评为北京市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硬木家具修复技艺传承人”。2016年被中华木工委评为“中华高级木作师”。2017年与王继众合著出版了《硬木家具传统修复技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