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111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B111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庭东山紫金庵听松堂、安徽歙县溪口明代古亭等江南建筑上均有类似结构。
    常见有清初精美的吴式家具,通身无一处透榫,也不施胶,只是在几个关键部位用三两枚竹钉来固定,历经数百年后仍完好如初。这几枚小竹签的神奇力量,真令人叹服。
    这些小竹钉常被北京鲁班馆老师傅戏称为“管门丁”,言其就像古代掌管城门锁钥的兵士一样重要。例如:一只苏式四出头椅子,如果搭脑与扶手上的四枚竹钉不去,则前二者均不能取下;如二者不曾取下,则靠背板及镰把棍就不会丢失;如后者没有丢失,则椅面绝不会松动;如椅面不曾松动,则圈口牙板便不会掉下来,椅子下截肯定不会散架。
    这就是中国古家具上层层互锁、层层制约的神奇的结构特性。这种锁定功能的结构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国古代木构技术的高超水平,是历代木工匠师智慧的结晶。
    竹钉除在苏作家具上常用外,在晚清的京作家具上也常见用来固定干粘无销榫的牙板。漆器胎骨上也常见有用来固定薄板的竹钉。在修旧家具时,常用竹钉来加固断榫和裂缝,翘起的包镶皮子也可用木钉来修理。在藤编家具上,则常用杉木钉来充塞棕席面下的绳眼。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