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110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B110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亦称“假大进小出楔”。是在半榫的结构上,用较壮而规整的木楔穿透家具表层将半榫备牢,其外观与大进小出榫无异。虽有“偷手”之嫌。但其省工省料,可兼顾美观与坚固二者。这种楔,常在内外料不一致的家具上用,也可在对断损的大进小出榫进行修理时使用。
    楔除了可直接用在古家具结构上外,做为一处斜面工具,还频繁在家具制造与修理过程中使用,实功不可没。
    竹钉断面多为圆形,间或也有方形,多用老竹皮青部分削制,或方或圆。
    中国古家具发展到了明清之际,除部分民间家具外,大部分宫廷家具及城市高档家具均采用了南洋的硬质木料,外表经水磨烫蜡,非常华美。为了保持其华丽的外观质感不受破坏,往往做成半榫、闷榫、抄手榫等不露木材立茬的暗藏结构,使外观纹理整洁,线条通顺。

    为了克服随之而来的不便备楔加固和硬质木材不吸水、难吃胶、难透气的困难,遂将榫卯做得更加精致严密,以致形成了“干插”“硬下”等工艺手法。同时,为防止半榫日久松动脱落,还用竹钉来固定。以上半榫加竹钉的工艺,尤以苏作家具为盛,而广作家具则多在最重要的结构部位仍留下透榫以备楔加固,极少见到有用竹钉者。二者关系“有我没他”,即用破头楔则不用竹钉,用竹钉则不用破头楔。竹钉的应用地域性很强,多见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竹木家具上,尤以吴中地区为最,而广大北方及岭南地区则较少应用。这种以四两拨千斤的结构形式,应与江南车船建筑及农具上常用的“别顶簪”结构有极强的渊源关系,均系东南竹文化的产物。洞
[玲珑宝柜]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