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57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B057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从事民间收藏的人,普遍认为北宋年间的画作,大多以艺术内容论之,并没有后世关于政治、军事等其他的概念融汇在画作中。因此,若按照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赵苏娜、郑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熊瑛的解读,“如椒目相妒”,睁着花椒粒一样的眼睛互相瞪视,只有面对强大的猛禽外敌入侵时,“舍仇共救护”,才会结成联盟共御外辱。因此,争讼的焦点就变成了对崔白《寒雀图》不同画意的注释。社会上通常的观点认为,这幅作品的真实意义应是,众麻雀在冬季枯干的树枝上栖息打盹,在等待春天暖融融的柳意,一旦有强大的外人介入,就会各顾各的,颇有一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情景,表现的是一种鸟类共同的特性。这样一来,两种解读,难分伯仲,形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似乎每种解读都有道理,但是每一种说法均无法自立成说。
    仔细分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个特点,即每个解读者往往从自身的研究角度、专业角度对乾隆御题诗及崔白《寒雀图》的画意进行诠释。也就是说,画家有画家的解读,文学工作者有文学工作者的揣测,政治家有政治家的看法。这样的解读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因为其本身就受到了不同职业的限制,具有局限性,因此对《寒雀图》乾隆御题诗的诠释更多地表现出自说自话的意味。这也是《寒雀图》乾隆御题诗所留下的尴尬。
    其实,崔白在创作《寒雀图》时真正的想法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乾隆御题诗究竟如何解读,其答案也只有乾隆自己才清楚,从这个方面我们无从找出答案。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即乾隆皇帝作为一代帝王,又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皇帝,在为《寒雀图》题诗时,必然有其政治家的考虑,也必然有其自己的独特看法。这种看法我们无从去揣测,但政治家的胸怀会在其诗文中有所体现。作为皇帝,他自然希望在其诗文中体现出一种团结的力量,即便在大难来临时,也能让子民们团结一致,完成舍仇共救护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