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55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B055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此幅画作,明末画家、篆刻家文彭在“谢贞一中舍芙蓉洲”所作题跋文中,称其为九雀图。根据《石渠宝笈》记载,因乾隆在此画作上的御题诗前两个字为“寒雀”,故以此名之。
    《寒雀图》收藏的数枚钤印表明,此作收藏脉络清晰,不仅有南宋贾似道的“悦生”葫芦形印章,还有查抄贾似道家产时封存的“台州市房务抵当库记”印文;有元代著名女收藏家忽必烈的孙女、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的“皇姊图书”印;明代收藏家“耿嘉祚会侯氏号漱六主人书画之鉴宝”印等。流传至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
盖棺定论后突起波澜
    关于《寒雀图》中的乾隆御题诗,198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梁定海曾在崔白书画研究中有过提及。1986年第二期《故宫博物院院刊》上,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赵苏娜曾在其论文《崔白<寒雀图>》中有过清晰的解读:寒雀争寒枝,如椒目相妒,设有鹯来驱,舍仇共救护。这是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乾隆《寒雀图》御题诗的解读文字。之后,郑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熊瑛的论文《自然中的人化情境——崔白花鸟画释读》中,也持这种观点。
    至此,关于《寒雀图》中乾隆御题诗的解读已经盖棺定论,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然而,从2008年开始,有个叫翟波的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新的看法。他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的解读在文字的释意上出现错误,并提出了自己解读的文字:寒雀争寒枝,如柳月初妒,设有鹊来跂,舍仇无救护。此后,这种说法被认为是代表了民间的普遍认知。2013年6月17日,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发表了一篇署名美周的文章——《北宋画家崔白<寒雀图>赏析》,此文对翟波的说法予以认可。人民网在发表这篇作品时还特意注明:“来源中国文化报手机看新闻”,此说法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迅速引起了众多美术研究工作者的关注。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报》是文化部的官方媒体,其来源具有权威性。同样在2013年,在某国家级的出版册页中,学者李淑梅也做出如此解读。再之后,只要一提起《寒雀图》乾隆御题诗,均以这种诠释为主,而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赵苏娜为代表的说法,反倒无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