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55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返回首版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退 出
第A001版 : 封面
第B002版 : 封二
第B003版 : 卷首页
第B004版 : 目录
第B005版 : 目录
第B006版 : 目录
第B007版 : 目录
第B008版 : 版权
第B009版 : 版权
第B010版 : 正文
第B011版 : 正文
第B012版 : 正文
第B013版 : 正文
第B014版 : 正文
第B015版 : 正文
第B016版 : 正文
第B017版 : 正文
第B018版 : 正文
第B019版 : 正文
第B020版 : 正文
第B021版 : 正文
第B022版 : 正文
第B023版 : 正文
第B024版 : 正文
第B025版 : 正文
第B026版 : 正文
第B027版 : 正文
第B028版 : 正文
第B029版 : 正文
第B030版 : 正文
第B031版 : 正文
第B032版 : 正文
第B033版 : 广告
第B034版 : 正文
第B035版 : 正文
第B036版 : 正文
第B037版 : 正文
第B038版 : 正文
第B039版 : 正文
第B040版 : 正文
第B041版 : 正文
第B042版 : 正文
第B043版 : 正文
第B044版 : 广告
第B045版 : 正文
第B046版 : 正文
第B047版 : 正文
第B048版 : 正文
第B049版 : 正文
第B050版 : 正文
第B051版 : 正文
第B052版 : 正文
第B053版 : 正文
第B054版 : 正文
第B055版 : 正文
第B056版 : 正文
第B057版 : 正文
第B058版 : 正文
第B059版 : 正文
第B060版 : 正文
第B061版 : 正文
第B062版 : 正文
第B063版 : 正文
第B064版 : 正文
第B065版 : 正文
第B066版 : 正文
第B067版 : 正文
第B068版 : 正文
第B069版 : 正文
第B070版 : 正文
第B071版 : 正文
第B072版 : 正文
第B073版 : 正文
第B074版 : 正文
第B075版 : 正文
第B076版 : 正文
第B077版 : 正文
第B078版 : 正文
第B079版 : 广告
第B080版 : 正文
第B081版 : 正文
第B082版 : 正文
第B083版 : 正文
第B084版 : 正文
第B085版 : 正文
第B086版 : 正文
第B087版 : 正文
第B088版 : 正文
第B089版 : 正文
第B090版 : 正文
第B091版 : 正文
第B092版 : 正文
第B093版 : 正文
第B094版 : 正文
第B095版 : 正文
第B096版 : 正文
第B097版 : 正文
第B098版 : 正文
第B099版 : 正文
第B100版 : 正文
第B101版 : 正文
第B102版 : 正文
第B103版 : 正文
第B104版 : 正文
第B105版 : 正文
第B106版 : 正文
第B107版 : 正文
第B108版 : 正文
第B109版 : 正文
第B110版 : 正文
第B111版 : 正文
第B112版 : 正文
第B113版 : 正文
第B114版 : 正文
第B115版 : 正文
第B116版 : 正文
第B117版 : 正文
第B118版 : 正文
第B119版 : 正文
第B120版 : 正文
第B121版 : 正文
第B122版 : 正文
第B123版 : 正文
第B124版 : 正文
第B125版 : 正文
第B126版 : 正文
第B127版 : 正文
第B128版 : 正文
第B129版 : 正文
第B130版 : 正文
第B131版 : 正文
第B132版 : 正文
第B133版 : 正文
第B134版 : 正文
第B135版 : 正文
第B136版 : 正文
第B137版 : 正文
第B138版 : 正文
第B139版 : 正文
第B140版 : 正文
第B141版 : 正文
第B142版 : 正文
第B143版 : 广告
第B144版 : 正文
第B145版 : 正文
第B146版 : 正文
第B147版 : 正文
第B148版 : 正文
第B149版 : 正文
第B150版 : 正文
第B151版 : 正文
第B152版 : 正文
第B153版 : 正文
第B154版 : 广告
第B155版 : 封三
第B156版 : 封底
·
正文
B055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此幅画作,明末画家、篆刻家文彭在“谢贞一中舍芙蓉洲”所作题跋文中,称其为九雀图。根据《石渠宝笈》记载,因乾隆在此画作上的御题诗前两个字为“寒雀”,故以此名之。
《寒雀图》收藏的数枚钤印表明,此作收藏脉络清晰,不仅有南宋贾似道的“悦生”葫芦形印章,还有查抄贾似道家产时封存的“台州市房务抵当库记”印文;有元代著名女收藏家忽必烈的孙女、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的“皇姊图书”印;明代收藏家“耿嘉祚会侯氏号漱六主人书画之鉴宝”印等。流传至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
盖棺定论后突起波澜
关于《寒雀图》中的乾隆御题诗,198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梁定海曾在崔白书画研究中有过提及。1986年第二期《故宫博物院院刊》上,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赵苏娜曾在其论文《崔白<寒雀图>》中有过清晰的解读:寒雀争寒枝,如椒目相妒,设有鹯来驱,舍仇共救护。这是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乾隆《寒雀图》御题诗的解读文字。之后,郑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熊瑛的论文《自然中的人化情境——崔白花鸟画释读》中,也持这种观点。
至此,关于《寒雀图》中乾隆御题诗的解读已经盖棺定论,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然而,从2008年开始,有个叫翟波的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新的看法。他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的解读在文字的释意上出现错误,并提出了自己解读的文字:寒雀争寒枝,如柳月初妒,设有鹊来跂,舍仇无救护。此后,这种说法被认为是代表了民间的普遍认知。2013年6月17日,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发表了一篇署名美周的文章——《北宋画家崔白<寒雀图>赏析》,此文对翟波的说法予以认可。人民网在发表这篇作品时还特意注明:“来源中国文化报手机看新闻”,此说法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迅速引起了众多美术研究工作者的关注。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报》是文化部的官方媒体,其来源具有权威性。同样在2013年,在某国家级的出版册页中,学者李淑梅也做出如此解读。再之后,只要一提起《寒雀图》乾隆御题诗,均以这种诠释为主,而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赵苏娜为代表的说法,反倒无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