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30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B030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图4_崇祯版《瑞世良英》中笔筒图
用笔筒,笔筒的前身是书筒、诗筒等物,唐人已用竹筒储存文字资料。唐·钱起因为受赠青竹筒而写的诗中有云:‘楚竹青玉润,从来湘水阴。缄书取直节,君子知虚心。’是说用竹筒盛书卷。元代始以竹筒贮笔。创造出了笔筒。”孙机老师认为元代以后才出现了笔筒。
    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器形·笔筒》一书中阐述:“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型似筒状。宋代笔筒口径较小,传世不多。”而北京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国文房四宝全集4·文房清供》里,张榮的《错综群艺,千古芳华——文房清供概述》一文中论述“笔筒之始作应在东晋时期”,该书中还收录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东晋青釉笔筒。遗憾的是两书中均未就其阐述的笔筒产生年代,提出进一步的论据。或许相隔10年研究人员已找到了确凿的证据,证明青釉笔筒为东晋时期。期待有更详实的资料公布。
    扬之水老师在《宋墓出土文房器用与两宋士风》一文中指出:“至于插笔之用的笔筒,也不见于两宋,它大约自明代方始蔚成风气,与竹刻的发达密切相关,兴盛之后便有了各种质地的作品。”阳长台关楚墓、1954年湖南长沙市南郊左家公山楚墓、1986年湖北荆门县包山二号楚墓、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一号秦墓,均出土竹、苇,或木质毛笔及笔筒儿(笔套)。1993年江苏连云港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出土了一粗一细两只毛笔,装在同一只双管黑漆笔筒儿中,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对笔”和双管笔筒儿。1985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前梁(317—376)墓,出土了一只带有墨迹的松木笔杆毛笔及笔筒儿。(以上资料摘自王学雷《古笔考》一书)这些出土的高古时期的笔筒儿(笔管儿、笔套儿),与明清流行使用的笔筒相比,虽同为笔之收纳之器,但用法、形制迥然。明清之制笔筒更像“桶”。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孙机老师在《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一书的“文具”部分中,把这种笔筒儿(笔套),称之为“笔套筒”,他指出,“这种笔套筒即江陵张家山汉墓遗册所称‘笔有一管’之管。《荀子·赋篇·箴》:‘管以为母。’管指针管。盛针的筒名管,盛笔的套管西汉时亦名管;东汉后期始称笔杆为管。”我们现在有些朋友,还是喜欢将笔的量词称为管,如一管笔、几管笔。孙机老师另外一本著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文具、印刷、乐器”一章中称:“搁笔用笔架,贮笔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