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29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B029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从文献记载似乎可以看出笔筒最早出现年代,不晚于宋或三国。
    那么古籍善本插图版画、古代壁画、汉画像石、砖、古画中有无宋或更早的笔筒的资料呢?笔者购买并查阅了《中国绘画全集1:战国—唐》、《宋画全集》、《元画全集》、《中国画像石棺全集》、《中国画像砖全集》、《中国古代戏剧版画集》等,暂时均未发现宋之前笔筒之踪。
    有意思的是,由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器用”部分中,找不到笔筒的注解图说,只见笔架注解。而在“人事”章节的《卷索句图》中,高士盘坐,对面的翘头几上,有一只形制与现在使用笔筒类似的笔筒(见图3)。不知是作者当时遗漏了笔筒的图说,还是父亲著书时笔筒尚未大规模流行,到儿子王思义时期已流行?不得其解。这也算是他们父子留给后人的一个有趣的猜想吧。万历时期汤显祖《牡丹亭》、崇祯版《金瓶梅》、崇祯版《瑞世良英》等版画插图中均能见到束笔之笔筒(见图4)。据此可推断束笔之笔筒自晚明逐渐流行起来。
墓葬出土考
    出土墓葬文物实例是说明问题的最好依据。先来了解一下出土的笔筒实物情况。上海宝山明万历朱守城夫妇合葬墓,出土有紫檀笔筒,其筒上宽下稍窄,与筒底分制,底承三足,上口起宽皮条线。通体光素,造型高挑优雅,是一件很有代表性的晚明硬木笔筒。这是最接近于朱彝尊《笔筒铭》中“筒以束之,如客得家”这一描述的笔筒。
    建国后出土有战国(楚、秦)、两汉(西汉、东汉)、西晋(前梁)另一种单管“笔筒儿”,此种笔筒儿方便携带,适于雅集、笔会、外出之用,而非明中晚期至今置于案头“束笔如家”的笔筒。请注意我用的是“笔筒儿”而不是笔筒。中国的语言文字甚是好玩儿,只是多了一个儿话音,意思就不太一样了。这种笔筒儿称之为“笔套”或“笔管儿”更为贴切。如1957年河南信
图3_明万历年间的《三才图会-器用》(又名《三才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