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28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B028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刘传俊/文、图
    笔筒是文房诸器中最普及的贮笔收纳之器。晚明清初,朱彝尊在《笔筒铭》中称“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将笔筒视为笔之家,放心无邪之处。关于笔筒最早出现年代,目前学术界意见不一。
文献史料考
    被大家引用最多的有关笔筒的文献记载如下。
    [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见图1):“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
    [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音同户)。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
    [明]文震亨(1585—1645)《长物志》(见图2):“(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忌八棱花式。陶者有自古白定竹节者,最贵,然最难得大者,青冬磁细花及宣窑者,俱可用。又有鼓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虽旧物,亦不雅观。”其中提到了“鼓样”笔筒,插笔及墨。笔者觉得此为笔插儿或笔架一类,下文会有介绍。
    [清]曹雪芹(约1715—约1763)《红楼梦》第四十回:“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因是於行囊之外,转得吾父所遗图书、砚台、笔筒数件。”
图1_《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图2_《长物志》作者明代文人文震亨
[书房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