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26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返回首版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退 出
第A001版 : 封面
第B002版 : 封二
第B003版 : 卷首页
第B004版 : 目录
第B005版 : 目录
第B006版 : 目录
第B007版 : 目录
第B008版 : 版权
第B009版 : 版权
第B010版 : 正文
第B011版 : 正文
第B012版 : 正文
第B013版 : 正文
第B014版 : 正文
第B015版 : 正文
第B016版 : 正文
第B017版 : 正文
第B018版 : 正文
第B019版 : 正文
第B020版 : 正文
第B021版 : 正文
第B022版 : 正文
第B023版 : 正文
第B024版 : 正文
第B025版 : 正文
第B026版 : 正文
第B027版 : 正文
第B028版 : 正文
第B029版 : 正文
第B030版 : 正文
第B031版 : 正文
第B032版 : 正文
第B033版 : 广告
第B034版 : 正文
第B035版 : 正文
第B036版 : 正文
第B037版 : 正文
第B038版 : 正文
第B039版 : 正文
第B040版 : 正文
第B041版 : 正文
第B042版 : 正文
第B043版 : 正文
第B044版 : 广告
第B045版 : 正文
第B046版 : 正文
第B047版 : 正文
第B048版 : 正文
第B049版 : 正文
第B050版 : 正文
第B051版 : 正文
第B052版 : 正文
第B053版 : 正文
第B054版 : 正文
第B055版 : 正文
第B056版 : 正文
第B057版 : 正文
第B058版 : 正文
第B059版 : 正文
第B060版 : 正文
第B061版 : 正文
第B062版 : 正文
第B063版 : 正文
第B064版 : 正文
第B065版 : 正文
第B066版 : 正文
第B067版 : 正文
第B068版 : 正文
第B069版 : 正文
第B070版 : 正文
第B071版 : 正文
第B072版 : 正文
第B073版 : 正文
第B074版 : 正文
第B075版 : 正文
第B076版 : 正文
第B077版 : 正文
第B078版 : 正文
第B079版 : 广告
第B080版 : 正文
第B081版 : 正文
第B082版 : 正文
第B083版 : 正文
第B084版 : 正文
第B085版 : 正文
第B086版 : 正文
第B087版 : 正文
第B088版 : 正文
第B089版 : 正文
第B090版 : 正文
第B091版 : 正文
第B092版 : 正文
第B093版 : 正文
第B094版 : 正文
第B095版 : 正文
第B096版 : 正文
第B097版 : 正文
第B098版 : 正文
第B099版 : 正文
第B100版 : 正文
第B101版 : 正文
第B102版 : 正文
第B103版 : 正文
第B104版 : 正文
第B105版 : 正文
第B106版 : 正文
第B107版 : 正文
第B108版 : 正文
第B109版 : 正文
第B110版 : 正文
第B111版 : 正文
第B112版 : 正文
第B113版 : 正文
第B114版 : 正文
第B115版 : 正文
第B116版 : 正文
第B117版 : 正文
第B118版 : 正文
第B119版 : 正文
第B120版 : 正文
第B121版 : 正文
第B122版 : 正文
第B123版 : 正文
第B124版 : 正文
第B125版 : 正文
第B126版 : 正文
第B127版 : 正文
第B128版 : 正文
第B129版 : 正文
第B130版 : 正文
第B131版 : 正文
第B132版 : 正文
第B133版 : 正文
第B134版 : 正文
第B135版 : 正文
第B136版 : 正文
第B137版 : 正文
第B138版 : 正文
第B139版 : 正文
第B140版 : 正文
第B141版 : 正文
第B142版 : 正文
第B143版 : 广告
第B144版 : 正文
第B145版 : 正文
第B146版 : 正文
第B147版 : 正文
第B148版 : 正文
第B149版 : 正文
第B150版 : 正文
第B151版 : 正文
第B152版 : 正文
第B153版 : 正文
第B154版 : 广告
第B155版 : 封三
第B156版 : 封底
·
正文
B026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窝,再进一个橫刀往下一走,啪嗒,木芯就出来了,剩下的木料我还可以做一个中的,再做一小的,一块木头可以做三个四个笔筒。这既是工艺上的一个要求,又是道家的尊重自然,珍惜材料,惜木如金。
同时,底部这个眼十分必要。所有的笔筒如果没有眼,一定要裂。之所以笔筒打明中期到清中期,之后就不带做了,一直存世量这么大,你仔细看都不带缝儿,坏了的往往都是这个眼被堵死了。那么为什么呢?因为中国道家思想尊重自然,就像家具的抽涨缝一样,一定不能使胶,使胶家具就不抽涨,要尊重它,你不要跟它较劲。这个也是。如果下雨了,那么木头涨了,这个边
[书房的眼睛]
同步得往外涨;天晴了,它又缩了。这个地儿眼如果是死的,它涨没地儿涨,缩没地儿缩,一定会产生裂纹。如果破了这个,它同步地里外有个释放应力的地方,这个眼就是中国木工充分理解木性的体现。
再说一点,你注意看所有的底儿,一定是往上凹,99%是往上凹。为什么呢?只有它凹上去了,底的两面会同步接触空气,那么湿空气或干空气会同步施加影响,它就不会裂了。这就是很多黄花梨笔筒经历了近百年的动荡生活仍然这么完好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一个洞一个凹造成的,这是道家思想尊重自然,你顺应它了,它就让你完好如初。
此笔筒口沿外侧多过度外撇,内沿则无棱圆曲,软媚无度。此笔筒底部多平平无穹,不但不顺应木性原理,易裂易腐,还给人平庸乏味低俗之感!近年来新仿笔筒腰部曲线收窄过度,使下部外撇,显得软弱无骨,没有力度!
总之,不深刻理解古人所制笔筒所蕴含的深刻文化理念和原理,盲目旋木挖筒,只会浪费良材,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