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26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B026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窝,再进一个橫刀往下一走,啪嗒,木芯就出来了,剩下的木料我还可以做一个中的,再做一小的,一块木头可以做三个四个笔筒。这既是工艺上的一个要求,又是道家的尊重自然,珍惜材料,惜木如金。
    同时,底部这个眼十分必要。所有的笔筒如果没有眼,一定要裂。之所以笔筒打明中期到清中期,之后就不带做了,一直存世量这么大,你仔细看都不带缝儿,坏了的往往都是这个眼被堵死了。那么为什么呢?因为中国道家思想尊重自然,就像家具的抽涨缝一样,一定不能使胶,使胶家具就不抽涨,要尊重它,你不要跟它较劲。这个也是。如果下雨了,那么木头涨了,这个边
[书房的眼睛]
同步得往外涨;天晴了,它又缩了。这个地儿眼如果是死的,它涨没地儿涨,缩没地儿缩,一定会产生裂纹。如果破了这个,它同步地里外有个释放应力的地方,这个眼就是中国木工充分理解木性的体现。
    再说一点,你注意看所有的底儿,一定是往上凹,99%是往上凹。为什么呢?只有它凹上去了,底的两面会同步接触空气,那么湿空气或干空气会同步施加影响,它就不会裂了。这就是很多黄花梨笔筒经历了近百年的动荡生活仍然这么完好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一个洞一个凹造成的,这是道家思想尊重自然,你顺应它了,它就让你完好如初。
此笔筒口沿外侧多过度外撇,内沿则无棱圆曲,软媚无度。此笔筒底部多平平无穹,不但不顺应木性原理,易裂易腐,还给人平庸乏味低俗之感!近年来新仿笔筒腰部曲线收窄过度,使下部外撇,显得软弱无骨,没有力度!
总之,不深刻理解古人所制笔筒所蕴含的深刻文化理念和原理,盲目旋木挖筒,只会浪费良材,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