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25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B025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际上99%一定是曲线,猛一看是直的,但其中又含有曲线,这就是中国古家具美学的一个原则,含蓄。明式家具讲究含蓄,似有若无,点到即止,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含蓄性。这个曲线有一个特点,凹下去一定不会大于5毫米,一般就是一两毫米。如果拿尺子一靠,这个老笔筒有没有曲?有曲,大约有1毫米,这个尺寸一定不能多。
    还有一个规律性的特点,这个曲线的最凹点在什么位置呢?这个凹点一般在1/3到2/5处,或0.618(黄金分割点)处,绝对不在中间,大家可以去量。只要这个最凹点在这个位置,下面的曲线就会形成一段垂直于桌面的直线。这样往这儿一放,你感到它很坚定,脚跟是稳的,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那种气节。我有气节,为什么“士可杀不可辱”呀?辱我一点都不行,但我挨饿行,这是气节。这里一定垂直于桌面,这也是儒家文化。
    再有,这里体现着道家思想。首先,崇尚自然,我不刻意修饰,优美的纹理,充分展现,欣赏自然。还有,底下有这个眼,首先是工艺的需要。黄花梨很珍贵,全掏成了锯末,就不好了。在这儿进一个刀进去,然后上面再进一个刀,掏一个
    说起来也怪,我十几岁时学画,只看了一眼就特别想有个木制的笔筒,老在脑海里琢磨。可能任何一个文人,甚至不经常写文章的人都觉得木制的笔筒很美,都希望拥有一个。可是它什么都没有,就一个木筒子,干吗大家那么喜欢,爱不释手?凭什么又没刻花;有些刻了花他倒不喜欢了,这为什么呢?我分析深层次的原因,这里边有很大的学问。
    首先,笔筒一般都是上边大下边小,直矗的很少,只占1%~2%。这代表着儒家入世的精神,敞开口让你用。还有笔筒的上沿,一定要有一个指甲圆,也叫泥鳅背,我仔细观察过这个沿,99%都是往里倾斜的,必须倾斜半毫米哪怕一毫米。配合敞开的倾斜就是儒家欢迎你使用,入世的态度。大家之所以喜欢它,就是这个感觉,这种接纳的感觉。这个沿两侧的边线上还有个特点,一定有一个很硬的棱,这个棱我想体现的是儒家的气节:我是有原则的,这个线条在美学上是刚柔结合的,两边硬中间圆才是刚柔相济的。我欢迎你使用,我接纳你,但是我是有原则地服务社会。
    其次,笔筒一定要有缩腰。一般笔筒侧面看上去是直的,实笔筒底部的“眼”和“凹”笔筒的缩腰笔筒的上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