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23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B023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清丁观鹏的《是一是二图》中,乾隆皇帝的书斋充满文人雅气,纵然贵为天子,他对儒雅生活的追求、对文玩雅器的热爱,与布衣书生并无二致。
    竹木牙一类笔筒,大都出自文人的喜爱,取之自然。文人亲自操刀的亦不在少数。留下姓名的名家有许多,“朱氏三杰”、濮仲谦、张希黄,代表着明朝竹雕的三大风格。
    而瓷制笔筒,没有留下工匠之名,书写制做年款的却不少见。这似乎与竹制笔筒署款之风有着某种联系。明代瓷制笔筒,目前仅见青花,绘制技法一反万历草率之风,工细之极,不让画家,足见文人对笔筒之重视。
    入清以后,笔筒材质更加丰富,瓷制品种骤增,应有尽有,至康熙时期达到了高潮,雍正乾隆时期风格变幻多样,仿生品种迭出,粉彩美轮美奂。
    康熙一朝,社会走向安定,明末清初祈求色彩题材减少,追求平和安逸的作品增多。康熙青花笔筒,以人物故事、花鸟山水见长,为雍乾之后力所不及。
    彩瓷艳丽,各类彩瓷利用其优势,粉彩柔和,五彩热烈,斗彩华贵,墨彩雅致,矾红彩描金富丽……制成笔筒,美不胜收。
    颜色釉进入康熙朝,无论高温釉低温釉,发挥得淋漓尽致,高温釉之亮丽热烈,低温釉之柔和文雅,其表现力前所未有。两种颜色以上的复色釉,也大胆创新,仿木、仿石,顺其纹理自然,色彩变幻。
    其他竹木牙漆,水晶端石铜玉等材料统统被工匠所利用,竹制为最大家族,流派名家辈出;木雅随竹刻家走远;漆制也随心所欲;至于硬质材料,玉石、金属等,在工匠手下随意设计,化坚硬为柔软,至今看来仍属鬼斧神工之技。
    中国文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注重个人品味,追求生存格调。这种格调与品味的追求,即使反映在笔筒这么简单的文具上仍然千姿百态。一个小小的笔筒,置于案头,帮助文人叙说他的审美心境,同时,也向后人展示了他们的非凡才华。
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著有小说《今夜月儿圆》。
马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