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21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返回首版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退 出
第A001版 : 封面
第B002版 : 封二
第B003版 : 卷首页
第B004版 : 目录
第B005版 : 目录
第B006版 : 目录
第B007版 : 目录
第B008版 : 版权
第B009版 : 版权
第B010版 : 正文
第B011版 : 正文
第B012版 : 正文
第B013版 : 正文
第B014版 : 正文
第B015版 : 正文
第B016版 : 正文
第B017版 : 正文
第B018版 : 正文
第B019版 : 正文
第B020版 : 正文
第B021版 : 正文
第B022版 : 正文
第B023版 : 正文
第B024版 : 正文
第B025版 : 正文
第B026版 : 正文
第B027版 : 正文
第B028版 : 正文
第B029版 : 正文
第B030版 : 正文
第B031版 : 正文
第B032版 : 正文
第B033版 : 广告
第B034版 : 正文
第B035版 : 正文
第B036版 : 正文
第B037版 : 正文
第B038版 : 正文
第B039版 : 正文
第B040版 : 正文
第B041版 : 正文
第B042版 : 正文
第B043版 : 正文
第B044版 : 广告
第B045版 : 正文
第B046版 : 正文
第B047版 : 正文
第B048版 : 正文
第B049版 : 正文
第B050版 : 正文
第B051版 : 正文
第B052版 : 正文
第B053版 : 正文
第B054版 : 正文
第B055版 : 正文
第B056版 : 正文
第B057版 : 正文
第B058版 : 正文
第B059版 : 正文
第B060版 : 正文
第B061版 : 正文
第B062版 : 正文
第B063版 : 正文
第B064版 : 正文
第B065版 : 正文
第B066版 : 正文
第B067版 : 正文
第B068版 : 正文
第B069版 : 正文
第B070版 : 正文
第B071版 : 正文
第B072版 : 正文
第B073版 : 正文
第B074版 : 正文
第B075版 : 正文
第B076版 : 正文
第B077版 : 正文
第B078版 : 正文
第B079版 : 广告
第B080版 : 正文
第B081版 : 正文
第B082版 : 正文
第B083版 : 正文
第B084版 : 正文
第B085版 : 正文
第B086版 : 正文
第B087版 : 正文
第B088版 : 正文
第B089版 : 正文
第B090版 : 正文
第B091版 : 正文
第B092版 : 正文
第B093版 : 正文
第B094版 : 正文
第B095版 : 正文
第B096版 : 正文
第B097版 : 正文
第B098版 : 正文
第B099版 : 正文
第B100版 : 正文
第B101版 : 正文
第B102版 : 正文
第B103版 : 正文
第B104版 : 正文
第B105版 : 正文
第B106版 : 正文
第B107版 : 正文
第B108版 : 正文
第B109版 : 正文
第B110版 : 正文
第B111版 : 正文
第B112版 : 正文
第B113版 : 正文
第B114版 : 正文
第B115版 : 正文
第B116版 : 正文
第B117版 : 正文
第B118版 : 正文
第B119版 : 正文
第B120版 : 正文
第B121版 : 正文
第B122版 : 正文
第B123版 : 正文
第B124版 : 正文
第B125版 : 正文
第B126版 : 正文
第B127版 : 正文
第B128版 : 正文
第B129版 : 正文
第B130版 : 正文
第B131版 : 正文
第B132版 : 正文
第B133版 : 正文
第B134版 : 正文
第B135版 : 正文
第B136版 : 正文
第B137版 : 正文
第B138版 : 正文
第B139版 : 正文
第B140版 : 正文
第B141版 : 正文
第B142版 : 正文
第B143版 : 广告
第B144版 : 正文
第B145版 : 正文
第B146版 : 正文
第B147版 : 正文
第B148版 : 正文
第B149版 : 正文
第B150版 : 正文
第B151版 : 正文
第B152版 : 正文
第B153版 : 正文
第B154版 : 广告
第B155版 : 封三
第B156版 : 封底
·
正文
B021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以文献记载,笔筒应该是竹木制在前,瓷制在后。朱松邻生活于嘉万时期( ),为嘉定派竹刻始祖,所存真迹罕见,但他对后世影响极大。南京博物院所藏高浮雕竹刻笔筒,老松仙鹤虬劲古拙,定为朱氏仅存真迹。此笔筒作于1571年,为隆庆5年。此为已知最早的带有纪年的笔筒。
《长物志》也称:“(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花梨即黄花梨木,明式家具常用之良材。由此可知,明末竹木笔筒大兴,品种极多。从工艺要求上看,也比瓷制少有限制,任何人均可以因地因材制宜,获取实惠。所以,竹制笔筒各流派争雄斗艳,木制笔筒式样层出不穷。
明末,由于政权不稳,文人厌恶政治,逃避现实,大兴奢侈靡烂之风,一味追求生活中的美器。笔筒作为案头文具中最具装饰性的代表,异军突起。文人雅士,无不以获取美器为荣。据《广志绎》载:“如斋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此亦嘉、隆、万三朝为盛。至于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动辄千文百缗。”这一时期,文人自制成癖,工匠穷极工巧,许多精美绝伦的笔筒,“几成妖物”,令今人叹为观止。
传世笔筒中,竹木牙等材料制成的笔筒明末很多,可以认定万历年间的亦不在少数,然瓷制笔筒万历年间的几乎不见,唯崇祯一朝大量出现,且精美无比。
笔筒的发展笔筒的形制发展
【笔筒的前辈——笔架,别称笔格】【笔筒的前辈——笔床】【笔筒的古制,鼓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笔筒竹木制在前,瓷制在后,此为明朱松邻高浮雕松鹤竹制笔筒,为已知最早的带有纪年的笔筒】【明末竹木笔筒大兴,木制笔筒式样层出不
穷,此为木雕带座方形笔筒】【明万历年间的传世笔筒中,除竹木外,牙雕同样令人叹为观止,此为牙雕花鸟笔筒】【瓷制笔筒出现于竹木笔筒之后,崇祯一朝大量出现,精美无比,此为青花瓷“青袍记”笔筒】【硬质材料在工匠手下随意设计,化坚硬为柔软,堪称鬼斧神工之技,此为玉质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