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19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B019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笔格为石、玉、铜、瓷、木等材料所制,式样不外乎山形,或各类演变成有起伏者均被视为笔格,与笔架式样及功能大同小异,可视为别名】【笔床之制,世不多见,有古鎏金者,长六七寸,高寸二分,阔二寸余,上可卧笔四矢】
笔筒的产生
    以目前已知的实物论,笔筒的产生不会早于明代嘉靖朝。明晚期人屠隆在《文具雅编》中仅提了一句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
    文震亨《长物志》明确指出了笔筒的古制:“鼓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虽旧物,亦不雅观。”文震亨在万历年间已将此类笔筒视为旧物,可见其生命力之弱。这类一方三圆(个别也有四圆)孔的鼓形文具,很长时间名称混淆,功能说法不一。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就是笔筒之祖,与后来大量生产的笔筒大相径庭。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古制笔筒,都出自明嘉靖万历时期,上推正德,下接天启,尚未发现有形制相同者,由此我们基本可以推断笔筒的大量生产从明朝晚期始,这与存世文物也相吻合。
    《长物志》中笔筒条称:“陶者有古白定竹节者最贵,然难得大者。青冬磁细花及宣窑者,俱可用。”这次文先生弄错了,宋定窑绝无笔筒,如确有竹节式样的筒形瓷器,也不会是笔筒。因当时还没有笔筒。这在大量的宋画中可以印证,从未发现案头有笔筒陈设。文震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