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12版 正文
·正文
2017年05月01日 刊号CN21-0001
       
B012 正文 2017.05.01 星期一

正文
    阎老答,他喜欢红木家具中那种无华质朴以及历久弥精的气质。但,喜欢不一定拥有。并非买不起,实在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经历买的过程。人之一生,物品虽优,却贵不过光阴。有友人得知此况,非要送他一张缅甸花梨大画案。阎先生坚拒,居为斗室,书还蜗居无所,这画案何处安身?友人则简单粗暴,直接将画案搬至其家,塞入斗室。如此,阎老只得笑纳。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阎崇年先生未料到,此物件添置斗室,却让其生活内容发生改变。对于书法,阎崇年先生幼时私塾已打下功底,本来计划花甲之年融身此道,无奈时间局促;改为古稀之年,却仍在时间的局促之中无处扶手;如今到了耄耋之年,此书案堂而皇之进入斗室,索性沉浸其道。于是,阎崇年先生家中时光如白驹过隙,墨香却浸染心头,倒是一桩美事。
阎崇年与三希堂的轶事
    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关于三希堂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古时有“士希闲、闲希圣、圣希天”的说法;其次,因为这里存放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贴》和王珣的《伯远帖》为三希,故此命名。
    虽然三希堂成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已经几百年,可三希堂面积究竟有多大,却曾经成为人们争讼的焦点。以往,人们普遍认为三希堂的面积为9.8平方米,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是如此标注的。对此,阎崇年先生却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根本就没有这么大!
    作为清史研究专家,阎崇年先生已将故宫的各种规制烂熟于心。有人曾问他
阎崇年先生于画案之上泼墨挥毫
小满丁酉
12